釣魚玩家FB社團、Line群組、Youtube頻道
返回列表 發帖
Facebook Plurk Twitter Google

大頭鰱的釣法詳解(一)-大頭鰱的種類與生態習性總結

大頭鰱的種類與生態習性說明:
鰱魚屬鯉科,且有兩種不同的種類:一為黑鰱,又叫花鰱或胖頭鰱,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大頭鰱。二為白鰱,也俗稱為竹葉鰱或白葉鰱

黑鰱身體延長而側扁,腹部肉稜起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前。頭大而圓畔,體背側灰黑有ㄧ點金黃光澤,腹側為銀白色;體側則具許多不規則的黑色小點,鰭皆呈灰白色,且有許多黑色微細小點。
黑鰱為淡水魚,性情溫馴,時常緩慢悠游於水域上層,主要攝食動物性浮游生物,且成長快速。在大型水域裡,大頭鰱主要活動於上層及中層水域,因為表層水域光線照射充足,溶氧較高使的浮游生物也較多,食物多大頭鰱當然多出沒於水域上層。
黑鰱為外來種魚類,原產於中國長江、珠江等流域,是中國重要淡水養殖魚類,因為黑鰱是水產養殖經濟魚類而引進台灣,其肉味鮮美是高級淡水魚,何時傳入台灣已經難以考查。
以生態習性而言,黑鰱主濾食動物性浮游生物,和其他魚種ㄧ起混養,不只可以充分運用水體中的天然餌料,同時也經由食物鏈達到動態平衡以維持水質的穩定。

白鰱身體延長而側扁,自胸鰭基部至肛門具一肉稜。頭較大,吻寬短而圓鈍,其鰓耙特化而彼此相連成類似海綿狀的過濾網,以過濾水中微細的浮游植物為食。體被細小的圓鱗,體背部為淡灰色,腹側銀白色,鰭呈灰白色,尾鰭的邊緣為黑色。
白鰱為淡水外來種魚類,原產於中國大陸與海南島的大型江河或湖泊,善於跳躍,對環境適應力強,且成長迅速,棲息於大型河流或湖泊的上層水域,並以浮游植物為食,可用於降低湖泊水庫優養化的情況,後來引進台灣成為普遍養殖魚類。台灣西部水庫與南部皆有養殖,現在分佈於全省各大水庫、湖沼或河川中,用以改善水體優養化的情況減少水體中的氮磷含量並保持水質,所以又稱為食藻魚,是藍綠藻天然的『剋星』。

總結重點:
1.黑鰱和白鰱皆喜歡集群活動在深水區水體的中上層,具有洄游習性,其適宜水溫為15~28度,冬季潛入深水蟄伏越冬。
2.白鰱性情較急躁,極易受驚跳躍,而黑鰱性情較溫和,行動遲緩
3.黑鰱和白鰱在食性上皆屬於濾食性魚類, 但白鰱以水體中的植物藻為主要食物,而黑鰱的食性與白鰱不同,它以水體中的浮游動物為主要食物,兼食多種浮游生物藻類
4.黑鰱和白鰱對素食氣味的喜愛雖然接近但也有區別,很多釣友都知道鰱魚喜酸臭餌,但更詳細的說法,白鰱更喜歡酸、甜、臭的混合氣味,而黑鰱則更喜歡腥、香、臭的混合氣味。喜臭是它們的共性,而白鰱喜酸甜,黑鰱喜腥香則是它們的區別所在。


黑鰱與白鰱的外觀差異及分辨法:
1.黑鰱『嘴寬而大,魚頭與身體比例約為1/3』
   白鰱『嘴稍小且窄,魚頭與身體比例約為1/4』

2.黑鰱『腹部自胸鰭基部至腹鰭基部呈圓滑狀,僅自腹鰭基部開始至肛門有一腹棱』
   白鰱『胸鰭基部至肛門具一腹棱』

3.黑鰱『鰓耙狹長而細密,但不相連,類似鬃刷』
   白鰱『鰓耙特化成彼此相連而為一海綿狀過濾網』
(本章節內容為引述釣魚玩家網內釣友“阿順”之專研心得分享)
(http://fishingplayer.com/viewthr ... &extra=page%3D1)




大頭鰱適釣場的環境(地型地勢)與優劣性分析:
由於鰱魚具有集群迴游於水體中、上層水域,並濾食動、植物性浮游生物之習性,因此當於作釣鰱魚時,選擇正確的釣場(點)即為成功釣獲鰱魚的一大關鍵。依本人作釣鰱魚多年的經驗與習慣,當計劃前往一處釣場時,我會行前先蒐集當地相關的水情與魚情,並於到達釣場後,再行觀察以了解該水域的地形地勢走向、深溝形成的可能所在、常態的風向與水流向及速度等資訊。一般而言,鰱魚是沿著深溝處往灣峽及近岸邊索餌,由於深溝中常含有大量的堆積物,此正為醞釀出大量的生物群體,並且普遍深溝造型通常是呈V字成型,該處水的流速與流量也將相對較大且隨流物集中些,因此對於集群迴游以濾食動、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大頭來說,自然成為一大助力與優勢。再則,諸如溪流口處,峽谷出口處,或為內灣之外凸處,水底為山谷之兩側處,釣點與風向為順向處,以及平均水深不要差異過大之地點......等等,皆為作釣鰱魚時的首選佳點

季節與氣候(溫)變化對大頭鰱的影響關係:
就一大型水域且水位夠深的湖潭或水庫而言,鰱魚喜游於中、上層溶氧量足夠的水層,並以浮游物為食,大多在10~30尺(3~10米)間,但隨著氣候與溫度的不同,其覓餌層及泳層也將會有所差異,因此如廣泛地論述鰱魚的泳層,則實可深至4、50尺,亦可淺到4、5尺
鰱魚的最大覓餌期通常是在每年的9月份到隔年的2或3月份左右,此時期的鰱魚將較為肥腴甜美,故此即為鰱魚的熱(黃金)釣期,當然平常時節的鰱魚也會吃餌,只是魚獲量較少也較不肥腴甜美些。而於黃金釣期外的時令裡,節氣通常是為雨季或熱季,此將會影響大頭鰱魚的泳層、覓食層及覓食時間,大頭鰱魚不喜酷熱的氣候,有時溫度過熱或水底溶氧量不足時,則白天(尤以夕陽西下前的黃昏時分最為明顯可見)經常會浮近水表以呼吸和集群嘻戲,所以夏季時節(5~8月間)裡的鰱魚當屬在日落前及深夜時間下,最為活躍且索餌慾稍高些,是故於此期間作釣鰱魚時須留意事項。此外,上述提及入秋之後是作釣鰱魚的好時機,索餌慾高且魚體普遍是既肥且大,但釣前仍應留意天氣的穩定性(晴和雨、氣溫變化等)與水情(濁清度、水位變化等)狀況,一般而言,天氣的穩定且持續下,將是有利於作釣鰱魚的氣候;反之,如於晴雨不定的氣候下,則稍不利於鰱魚的作釣;再則,釣場水位的急遽變化下(大漲水或大退水的狀況),亦為不利於作釣鰱魚的水情條件。而入秋至冬季後,由於東北季風逐漸增強,時而把岸邊沙土刮進水裡,造成上層水濁度增高,這將會影響鰱魚靠近覓食的慾望,終究鰱魚是食用浮游物維生的魚類,當上層水域或水位淺的水域含沙土雜質太多時,牠會感到不舒服,因此牠的泳層將會下降到3、40尺以下的清澈水層,此為一來較舒服,二來水溫亦相較暖和些,故於此狀況下作釣鰱魚時,須適當調整釣棚以增加順利釣獲的機率。
(本章節部份內容為參考及引述曾文水庫釣友“司斯”之專研心得以彙整完成)

大頭鰱的索餌進食方式:
上述提及鰱魚為群集洄游“濾食性”的魚類,因此其進食的方式即為將大量的水“吸入”喉部後,將水排出只留下水中的漂浮物質進入胃袋中。眾所皆知鰱魚的嘴巴是沒有牙齒的,因此它不是靠咀嚼以進食,而是在喉部有幾顆的疏齒,用來擋住過大的異物以進入胃部。是故鰱魚的進食方式,應為吸入而非啄或咬食的方式,此為我們作釣鰱魚時的餌料使用,採行具有霧狀擴散效用的餌料調製法,以便利及吸引牠的索食,並進而順利釣獲。
(本章節部份內容為參考及引述水庫釣友“大老粗”之專研心得以彙整完成)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加入釣魚玩家(限中文用戶名[ID])
2

評分人數

    • 便當: 積分 + 10 聲望 + 10 玩家幣 + 10
    • 青鳥: 精品文章玩家幣 + 20 聲望 + 10 積分 + 20
境文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christine0933/
好朋友們,有空要常來坐坐看看哦~~
SKYPE:chingwen0919
咱們閒來線上聊魚經,可增進釣興和衝勁哦~~~

感謝樓上各位好友們的支持與肯定
希望微淺的心得整理能有助於您們
並預祝大家順利釣獲大大頭哦~
境文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christine0933/
好朋友們,有空要常來坐坐看看哦~~
SKYPE:chingwen0919
咱們閒來線上聊魚經,可增進釣興和衝勁哦~~~

TOP

回復 19# 黑木炭
Hi~木炭哥,咱們好久不見了呢
明德的大頭不是聽說都還........
我還是比較想念夜間開筏在水庫上時
就已經聞到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大頭腥味
到達釣點後,魚探機的螢幕上顯示出令人怦然心動的超大魚型符
雖然東朗沒有,西朗也像在打空氣般......
不過,卻也因此讓我更燃起了高昂的鬥志
所以.....您何時方便再帶我去XX挑戰一下大物呢?!
好久沒和您聊“呷粿”的笑話了,甚是想念呢!

TOP

最近 東北季風 增強
我發現 水面的風浪大
不但 化餌快(乒乓釣法) 而且很少中魚
是不是 要找水面靜一點 閃 ...
漁堂 發表於 2010-11-19 12:35

漁堂兄,您好哦~
不好意思!現在才留意到您的提問並回覆您
嗯,水面的風浪大時,確實多少會加速餌糰的化解
然而,如您的釣點是一廣大開闊的水域,實應不容易找到閃風處哦
因此,我會建議您此時儘量不要選擇寬廣的主流道來設為釣點
而是尋找環抱型的灣峽口又偏內凹處為釣點,作釣應該會比較順利且中魚機會多些
另外,近時的氣溫已漸降,因此我們乒乓釣法的釣棚深度也要做適當的調整(深)
以近況友人採用乒乓釣法的中魚深度看來,宜在該釣點總水深的1/2水層處左右
如此應該也將會有稍高一點的中魚機會
秋冬時節的大頭群游數是比春夏季裡還大上許多,因此餌糰化解率只要不過度高的話
則"選點"作釣的中魚機率,理應是更勝於餌糰正常速率"溶解"時來的高哦
以上,提供給您做參考,並預祝您順利中大大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