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玩家FB社團、Line群組、Youtube頻道
返回列表 發帖
Facebook Plurk Twitter Google

頭足類釣餌

何謂頭足類?
頭足類是無脊索動物裏最高等的一綱。由於這一類動物的腳,一部分變形成為觸手,而且都長在口的周圍,等於是腳長在頭上了,因此叫作頭足類。       頭足類動物有八隻、十隻或者更多隻的觸手。口邊有一對眼睛。頭部下方有個漏斗,藉漏斗噴水而運動。牠們用鰓呼吸。這類動物都是生活在海洋裏的動物,吃小魚、蝦、蟹、蛤和蚌等小動物。常被用來當釣餌的有屬於八腕目的章魚〈八隻觸手〉與屬於十腕目〈十隻觸手〉的烏賊和魷魚。
※頭足類屬於貝類,不是魚類。
一.如何分辨章魚、烏賊〈花枝〉、軟絲、透抽、小卷、魷魚?
1.章魚與鎖管、魷魚、軟翅仔、花枝的最大區別:
章魚僅有8隻腕,缺乏觸腕;而鎖管,魷魚,軟翅仔、花枝等具有10隻腕。
2.軟翅仔與花枝的最大區別:
.軟翅仔的骨骼是角質化而非碳酸鈣的成分,內骨骼柔軟,因而被稱為軟翅仔;而花枝的身體內有一卵圓形或舟形的石灰質硬質內殼。
3..花枝與魷魚的最大區別.:
花枝與魷魚不同的是,花枝〈烏賊〉有一船形石灰質的硬鞘,而魷魚則無。
4小管與魷魚的最大區別.:
鎖管是閉眼型,眼球外具有薄膜。一般棲息在近海,水質較濁的海域。魷魚是開眼型,眼球外不具薄膜。一般棲息在外海,. 水質較乾淨的海域。
5.透抽與小管的最大區別:
從體型、棲息處與漁撈法上來區別,透抽體型較修長,像根長管子,洄游於外海,通常以一支釣或延繩釣來釣獲。小卷的體型有大有小,軀幹的上、中部呈現圓胖的體型,洄游於近海,通常以焚寄網或拖網漁船來撈捕。
二.章魚釣餌
章魚俗稱TAKO〈日文たこ的音譯〉在口部周圍僅有8隻腕,缺乏觸腕,腕足上有許多吸盤,故又被稱作八爪魚。章魚大多是底棲的種類,以爬行為主,較少游泳。有時會噴出黑色的墨汁,幫助逃跑。
【釣友應避免買到短腳的章魚,因其活動力差又容易死亡】;體型太大,超過1斤的章魚也勿買。
常見的章魚釣餌種類
1臺灣小孔蛸Cistopus taiwanicus被產量最多,價格較便宜又屬長腳,垂釣石斑最常用的釣餌。棲息在泥沙底質上,經常被底拖漁船所拖獲,於體型大,數量也不少,因此成為漁市場上常見的食用章魚種類。
2.石鋸仔/真蛸Ooctopus ocellatus:屬於淺海底棲種類,棲息水深0~200m,棲息場所多為岩礁、珊瑚礁、藻場。澎湖產量最多,西部海域較少見,不是很突出的釣餌。
3.爛腳仔/長腳仔/長蛸Octopus variabilis:眼大腕細長,腕柔軟易斷,不是很好的釣餌,魚市場少見。

圖一 臺灣小孔蛸〈左圖〉圖片來源: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李坤瑄 拍攝)* 石鋸仔〈圖中〉 爛腳仔〈圖右〉圖片來源:澎湖的潮間帶。
4.短腳/短蛸Callistoctopus luteus :短蛸是一種小型章魚,一般體長15~27釐米;下水不久即會死亡。
5.紅章/紅蛸Octopus luteus :活動力強,體色鮮艷,很適合當釣餌。
6土婆/藍章Octopus cyanea 量少,體型較大,偶而會拿來當釣大石斑的釣餌。

圖二 短腳〈圖左〉紅章〈圖中〉圖片來源:Octopus luteus-Starry octopus土婆〈圖右〉圖片來源: Octopus cyanea ...
三.烏賊釣餌
俗名叫花枝、墨魚,體內有石灰質的殼,稱為海膘蛸,鰭窄,占胴體兩側全長,觸手十腕,肉厚。花枝生活在海裏時是透明的,當離開水面後顏色會變成茶褐色,然後會再變成象牙白色,其顏色的變化正是辨視花枝新鮮度的方法。最大特色是它遇到強敵時會以「噴墨」作為逃生的方法,伺機離開,因而有「烏賊」、「墨魚」等名稱。皮膚中有色素小囊,會隨「情緒」的變化而改變顏色和大小。台灣Sepiidae 烏賊科貝類共 11 種,現僅介紹最適合當釣餌的花枝/虎斑烏賊與最常見花枝/真烏賊和體型最小的墨斗/耳烏賊。
1花枝/虎斑烏賊Sepia pharaonis是魚市場上最容易買到的活花枝釣餌。漁夫常利用有霧的夜間乘小船出海,以燈光照射水面,此時虎斑烏賊多浮在水面呈睡眠狀態,在不驚動牠的情形下,以長柄之撈網捕捉,再活飼於網袋中伺機而售。
在淺海區產卵、冬季棲於水深100公尺左右最主要的特徵是其體背的紡錘狀斑十分明顯,死亡後不易消失。

圖三 花枝/虎斑烏賊
2.花枝/真烏賊Sepia esculenta體呈長扁卵圓形,外套膜黑色,台灣產烏賊最大的一種,達30公分,也最常見。市場上偶而可買到飼於網袋中的活花枝釣餌。
3.墨斗/耳烏賊Sepiola birostrata體腔短,略呈球形,鰭近似圓形,狀如雙耳,觸腕特長,體長約5公分。最適合釣小型魚類,市場上僅能買到死餌。

圖四 花枝/真烏賊〈圖左、圖中〉與墨斗/耳烏賊〈圖右〉
四.鎖管科(槍烏賊科) 釣餌
末端尖瘦,鰭在體腔兩側,形狀菱形,殼薄,細長而透明。胴部呈圓錐形或長筒形,鰭較大,位於後端(端鰭型) 。腕有10隻,包括兩隻較長的觸腕,腕吸盤有2列,觸腕穗有吸盤4列,眼球外具有薄膜(閉眼型)。內殼角質,薄而呈針葉形。胴部呈圓錐形或長筒形,鰭較大,位於後端(端鰭型) 。腕有10隻,包括兩隻較長的觸腕,腕吸盤有2列。常生活在淺海或沿岸附近,善游泳,喜歡捕食小魚蝦,但大型魚類是其重要天敵。全球海域皆有分布,棲息近岸淺海區域。台灣Loliginidae 鎖管科貝類共 11 種:以下僅介紹幾種最常用的活釣餌。
1軟翅仔/萊氏擬烏賊Sepioteuthis lessoniana身體的外套膜兩側,從頭至尾有兩片寬大的肉鰭,且兩鰭在尾部相連接,外形輪廓不同於一般鎖管類,卻近似於烏賊,故有「擬烏賊」的稱呼,但體內有寬大的透明角質內殼,不同於烏賊的碳酸鈣質堅硬內殼。本種喜歡棲息於溫暖的淺海礁岩區,臺灣本島及離島的近海礁石區極為常見,為臺灣東北角著名的頭足類海產。

圖五 軟翅仔 〈圖左〉圖片來源:墾丁旅遊基地 〈圖中〉圖片來源:steve.kuo@seed.net.tw 〈圖右〉圖片來源小雞雞的擬餌、貓咪、原生魚及魚模型世界
2透抽/真鎖管/劍尖槍烏賊Loligo edulis〉 胴體呈圓筒形,長二十公分以上,尾端較抽長,鰭自胴體中部至尾端,呈長  菱形,後綠凹入。八支腕與二支長的觸腕均附有吸盤與環。胴體有矮肥與長形,成熟的雄性較細長,腹面中線有脊。成熟個體最大胴長是 30 公分。最小成熟個體胴長依季節不同而有差異,以北部與東北海域燈火漁業漁獲之真鎖管其最小成熟胴長約 7-8 公分。

圖六 透抽 被釣獲的活透抽〈圖左〉  置放於活餌艙內的活透抽-釣紅魽〈圖中〉 俗稱砲管的大透抽〈圖右〉 圖片來源:黎老大〈傑哥〉釣遊記事簿〈非常感謝黎老大的圖片〉
3.小管
活的小管亦是船釣人喜愛的釣餌,因為這些小管亦是各種魚類的其中一種主要食物來源,無論是石斑、紅甘、午仔….都無法抗拒這種釣餌。如果釣點是遠離海岸,這些水域較少生產活蝦,這些釣點用鮮小管作為魚餌,會比用活蝦更能吸引魚兒索食。
小管有趨光性皆為夜間捕獲,所以晚上的時候,漁夫會利用強光照海面,當小管好奇游向光源時,再以網子捕獲,常見及被拿來當釣餌的鎖管有以下三種
〈1〉田鄉鎖管/小卷/中卷/ Loligo uyii胴體短小,胴寬約為胴長的 25%。鰭菱形,對角圓滑,鰭長佔胴體長的 60%。觸腕環群分佈細密而呈現尖矛型,觸腕中間大角質環有 8 個環上無齒,邊緣小角質環上有 7-10 個寬而成半月形的齒。
〈2〉台灣鎖管/透抽/小卷(幼體)/中卷(亞成體)Uroteuthis chinensis又稱中國槍魷 胴體呈細長型,尾端則尖細。腹面無縱椎中線。成熟個體平均胴長是 30 公分。
〈3.〉尖鎖管/尖仔Neritic squid體型鈿長,通常在十五公分以下,鰭較小,邊緣稍圓。

圖七 活小管 圖片來源: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許展彰
4.魷魚
常用來垂釣金槍魚、鬼頭刀、黃鰭鮪…等中上層兇猛魚類。魷魚身體細長,呈長錐形,有十隻觸腕,其中兩隻較長。觸腕前端有吸盤,吸盤內有角質齒環,捕食食物時用觸腕纏住將其吞食。喜群聚,尤其在春夏季交配產卵期。通常由兩三隻體型較巨大的公魷帶頭。夜晚喜光,故沿海漁民捕捉時,用燈光引誘其浮上水面,再用網撈迅速從其後堵住逃走方向,將其捕捉。常見的魷魚釣餌有以下二種
〈1〉日本魷/ 赤魷Todarodes pacificus棲息於日本列島之沿海,多集中於黑潮流域與對島暖流域,一部份集中於地方的小型群,通常有北上之成長洄游群有與南下產卵洄游群。
〈2〉南魷 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廣泛分佈在印度洋與太西洋的熱帶與亞熱帶海域,東到美洲沿岸,西到紅海。(台灣遠洋魷釣漁貨物)

圖八 日本魷/赤魷〈圖左〉圖片來源:ソデイカです。三崎魚市場では「タルイカ」と呼ばれています。. 南魷〈圖中〉圖片來源:國內不知名釣者  活魷魚 アカイカ 圖片來源:(ムラサキイカ・クロイカ). ソデイカ科 ソデイカ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加入釣魚玩家(限中文用戶名[ID])
1

評分人數

    • 青鳥: 無私分享積分 + 15 玩家幣 + 15

感謝分享

TOP

真實用的資訊 感謝分享

TOP

感謝分享

TOP

感謝大大分享資訊

TOP

回復 1# 黑鯛阿丁


    感謝阿丁大大熱心分享資訊

TOP

感謝分享資訊 受益良多

TOP

感謝分享資訊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