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817
- 聲望
- 0
- 玩家幣
- 1708
- 閱讀權限
- 50
- 來自
- 北區釣友會
|
本帖最後由 坪林蚊子弟 於 2013-8-1 23:20 編輯
那應該這樣打~
這條溪 只有"高身鯝魚"及"高山鯝魚"
其他魚種 完全看不到~ QQ
上網看了一下 是同科的魚<< 俗稱苦花的鯝魚(與高身鯝魚或高山鲴魚不同)算是鏟頷魚科 所以是~ 搞混了!!
高身鯝魚與其在台灣近親─鯝魚的比較
高身鯝魚與鯝魚是同一屬的魚,又都生活在台灣的山溪中,但是在7 公分以下的幼魚時,兩者之身體外形相當類似,彼此頗難分別。
鯝魚普偏存在台灣全省各地山區溪流上游,而高身鯝魚則是政府公告列為保護且瀕臨絕種之台灣特有魚類。為使一般民眾及保育人員能有更便利之方式來判別此二魚種,所以特別將牠們在不同體型( 5 公分以下、5~10公分、10公分以上)時之體色差異、體型差異及追星點的分別,一一說明,以作為日後學術研究、保育工作及野外遊釣者之參考,更避免誤傷保育生物,觸犯了野生動物保育法而猶不自覺。
(一)10公分以上之成魚
1.體色之差異:
高身鯝魚成魚體背側呈青綠色,側線下方的體腹部呈淡橘紅色;而鯝魚體色變化為體背呈黃綠色,腹部淡白。鯝魚在眼眶上緣後半部有一小段紅斑;而高身鯝魚眼睛瞳孔上緣暗黑色,周圍均為銀白色。高身鯝魚之胸鰭、腹鰭及臀鰭皆呈橘紅色;而鯝魚之背鰭鰭膜呈黑色。
2.體形之差異:
隨著魚體之愈大,二者的差異就越明顯,即體長相近之此二魚種,鯝魚之體形要比高身鯝魚來得修長,高身鯝魚的體幅明顯較鯝魚體幅為高;頭部的比例則以高身鯝魚較小。
高身鯝魚有一對短小之頜鬚,(通常隱埋不易發現);鯝魚則具鬚 2對,各為一對短小之吻鬚及頜鬚。高身鯝魚之縱列鱗數為 43~44 ;鯝魚則是46~47。
高身鯝魚之側線上鱗為8 ~ 9;鯝魚則為 7 。高身鯝魚之吻部近於上頜處,有一道白色環;鯝魚則無。高身鯝魚之背鰭鰭膜透明無斑點;鯝魚之背鰭條間之鰭膜上各具有一細長之條狀黑斑。
3.追星點之差異:
10~25公分的高身鯝魚,吻部前端的追星呈白點狀,且成一橫列(4~7個)分佈於吻端,而25公分以上時追星則有變化,追星有尖細之圓錐狀突起。至於鯝魚之追星則呈白色細小略突出之顆粒狀,零星散佈於吻端(約30~40個)。
(二)5~10公分之幼魚
1.體色之差異:
此一體型之幼魚在眼睛瞳孔及鰭膜之顏色皆相當類似,難以分別此二魚種。而在嘴部特徵上,高身鯝魚上頜有明顯的白色一字形,而鯝魚上頜則無此特徵。在活體時,高身鯝魚體背側呈膜糊之淡灰色而固魚體背則呈淡銀黃色,即因高身固魚之背鱗暴露區黑色素點分佈較均勻,而鯝魚之黑色素點主要分佈於暴露區之外緣。
2.體型之差異:
在此一體形之幼魚很類似,已難以從其體幅分辨。但仍能從其尾段長及吻部分別。高身鯝魚之尾段長要比相同體長之鯝魚來得短,高身鯝魚之尾段長/體高比值在0.96~1.15之間,鯝魚之尾段長/體高比值在1.25~1.42之間,由此一形質之測量可明顯分辨出此二魚種。在吻部方面,高身鯝魚較為短圓,而鯝魚則較為圓鈍而突出。
3.追星點之差異:
高身鯝魚在吻部前端可隱約看出約有 4個白色追星點,而鯝魚則可發現細小且略為突出之追星點,零散分佈於吻端。魚體越小則越難以發現。
(三)5公分以下之幼魚
1.體色之差異:
在3~5公分之魚體時,其體背側之顏色分辨與5~10公分相同。但在 2公分以下,鱗片未形成前,則無法以此一方式辨別,不過此一情況下可由其背鰭顏色來分辨。鯝魚活體之背鰭在陽光照射下為金黃色,而高身鯝魚則為透明無色。
2.體型之差異:
體型之差異更難以用肉眼看出,但大致上仍可以其尾段長與體高之比值來分辨。而在2 公分以下之稚魚時,高身鯝魚之上下頜較為平直,吻端位於眼下緣水平線處,而鯝魚則較為上斜,吻端位於眼下緣與眼中央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