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2386
- 聲望
- 23
- 玩家幣
- 12019
- 閱讀權限
- 100
|
魟魚類的【背鰭】變化而產生一種尖銳的毒刺,人被刺時,有時會因此而死。毒刺每年會更新。魟魚的活動力不強,活動深度在5~100公尺之間,休息或獵食時常將身體隱藏於沙泥中,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一般的魟魚刺傷事件,大多是屬於防禦性質的攻擊,像是漁民因為處理釣上或網住的魟魚時而遭受攻擊,或是海邊遊客戲水時誤踩藏於沙地中的魟魚,或是清洗魚缸時人為打擾、驚嚇到飼養的魟魚,這時就可能發生攻擊人類,進而造成刺傷事件。
圖一 魟魚的尾部構造圖
西部海域常見的“毒魟”種類
1赤土魟Dasyatis akaje體赤褐色,大者較深,體盤邊緣淺淡;眼前和眼下、噴水孔上側和後部及尾的兩側則為赤黃色。腹面近邊緣區橙黃色,中央區淡黃色。臺灣分布於周緣各海域。
2黃土魟Dasyatis bennettii幼體完全光滑。成體體背中央具一縱列小棘;肩帶兩側亦各具一短列小棘。體背黃褐色或灰褐色,有時具雲狀暗色斑塊,體盤邊緣淺淡;腹面呈淡白色。台灣分布於四週沿海及澎湖海域。
圖二 赤土魟〈左圖〉與黃土魟〈右圖〉
3尖吻土魟Dasyatis acutirostra體背側赤褐色,大者較深,體盤邊緣淺淡;腹側淡白。台灣見於西部海域
4光土魟Dasyatis laevigata體灰褐而帶黃色;眼前和眼下、噴水孔附近褐色;尾的前部灰褐色,後部暗褐色。腹面近邊緣區灰褐色帶黃色,中央區白色。台灣見於西部及北部海域。
圖三 尖吻土魟〈左圖〉與光土魟〈右圖〉
5齊氏窄尾魟Himantura gerrardi背面淡褐色,邊緣近灰白色;腹面淡白,邊緣灰褐色;尾部具黑白相間之色環, 成體消失。台灣分布於西部海域。
6菱鳶魟Aetoplatea zonura角魴/ Butterfly ray體成菱形,寬度為長度之兩倍,吻鈍且短,吻端有一小突出,噴水孔大於眼,位在眼之近後方,尾鰭有棘 1 枚,棘前有一背鰭,體背為暗褐色,密佈黃色斑點,腹面白色。分佈:台灣西南沿岸。尾棘具刺毒,為蛋白質性毒素。
圖四 齊氏窄尾魟〈左圖〉與菱鳶魟〈右圖〉
毒性及傷害:
魟魚的毒素組成以蛋白質為主要成分,屬於中性不安定的大蛋白質,此種蛋白質非常不穩定,易被熱破壞,在室溫下放置4~18小時或凍乾後毒性也幾乎消失殆盡。有些種類的毒性可能造成低血壓及心律不整,但是對神經系統及血液系統則少有影響。魟魚在刺傷人之後,毒刺會斷掉,所以毒刺可能留在人體內,由於魟魚的毒刺具有鋸齒狀的倒鉤,所以刺入人體後不易清理掉。在熱帶地區的魟魚毒刺甚至可長達37公分,除了毒性可以造成患者傷害之外,毒刺本身就可以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穿刺傷害。日前國外一位生態節目的主持人就是因遭受魟魚毒刺刺入胸腔而致命;過去在台灣也曾發生過漁民被魟魚刺傷後死亡的案例。
臨床症狀
魟魚刺傷後的症狀會因為不同品種有些許的差異,不過主要引起的症狀首先是約五到十分鐘後,患部開始出現劇烈疼痛,然後出現局部腫脹、發熱、刺麻感,有時候疼痛感可以劇烈到令人休克。另外傷口可能流血、感染,特別是海水中的海洋弧菌感染,可能導致患部皮膚、肌肉壞死,甚至需要截肢或導致死亡的發生。除此之外,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暈、麻痺、呼吸困難或血壓下降等。
處理與治療方法
在受傷初期應先儘量去除遺留在體內的毒刺,並且以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淨傷口。然後將受傷部位完全浸泡在約45℃的熱水中三十至九十分鐘,如此可以使魟魚的毒素蛋白因熱變性而減緩疼痛。緊急處理完後,可以用乾淨或殺菌過的紗布覆蓋傷口,盡速就醫進行後續治療與處理,特別是有全身性症狀、出血不止或是劇烈疼痛時。
最後要提醒愛好水上活動者,在海岸沙泥地上行走時,最好採取不抬腳,以拖著腳移動的方式,可以避免踩到魟魚而被攻擊。因為魟魚的魚刺長度為3~5公分,甚至長達二三十公分,所以不太能夠靠穿一般的膠鞋或潛水蛙鞋來保護。至於漁民或釣客釣上魟魚時,最好直接剪掉釣魚線或將魟魚從尾巴基部切掉,以避免魟魚反撲。〈資料來源:蕭旭峰醫師 提供〉 |
-
2
評分人數
-
-
青鳥:
感謝分享積分 + 10
玩家幣 + 10
-
詮哥:
有你真好積分 + 8
玩家幣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