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玩家FB社團、Line群組、Youtube頻道
返回列表 發帖
Facebook Plurk Twitter Google

烏仔與豆仔之概述與釣法

正值烏仔與豆仔之漁汛期,特撰此文與釣友們分享。
屬於鯔科Mugilidae魚類,臺灣紀錄7屬12種(Shen et al., 1993;臺灣魚類資料庫, 2006)。
一.豆仔、烏仔與烏魚有何不同?
豆仔:台灣西海岸的河口和紅樹林、礁岩區的潮間帶、港口內,乃至沿岸半淡鹹水交會的排水口,常會看到成群的小魚在覓食,牠們大多是俗稱「豆仔魚」的鯔科魚類。
烏仔:有一批在台灣沿岸土生土長的烏魚族群,體型較肥短,在10~12月先產卵,和自大陸洄游南下產卵的族群不同。
烏魚:每年冬至來報到的「信魚」。烏魚在每年冬季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尤其集中在冬至前後十天,會自中國大陸閩浙沿岸隨大陸冷水流洄游至台灣西部沿岸產卵,十分守時,所以稱為「信魚」。這些南下產卵的烏魚,產後可能便會死亡。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少數烏魚也會洄游到東北角一帶。
二.在台灣西部海域常被釣穫的鯔科魚類計有五種。
〈一〉.被稱為“烏仔”“烏魚”/的有一種
1鯔Mugil cephalus俗名:烏仔/烏魚

圖一.鯔Mugil cephalus烏仔/烏魚/的外觀與構造之圖示〈圖片來源:台灣魚類學習知識庫〉
形態特徵:背無隆脊。脂眼瞼發達,胸鰭基部的上半部有一個藍斑,腋鱗發達;眼球的虹膜具金黃色緣。除腹鰭為暗黃色外,各鰭有黑色小點。
棲所與食性:廣溫性魚類,從水溫8-24℃的海域均見,主要棲息環境為沿岸沙泥底水域。幼魚時期喜歡在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生活,隨著成長而游向外洋。以浮游動物、底棲生物及有機碎屑為食。

圖二.烏仔/烏魚
〈二〉.泛稱“豆仔魚”的有四種
1大鱗龜鮻/大鱗鮻Chelon macrolepis俗名:粗鱗仔/豆仔魚
形態特徵:背無隆脊,眼瞼不發達。胸鰭基部無藍斑駁或黑點,腋鱗不發達;背鰭灰色;腹鰭白色;尾鰭為暗藍色鑲黑邊;胸鰭為黃色,基部具金黃色斜斑,且有藍色和黑色素胞聚集。虹膜有一金黃色環圍繞。
棲所與食性: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而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亦常侵入河川下游。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性,常成群洄游。

圖三.粗鱗仔/豆仔魚
2前鱗龜鮻/前鱗鮻Chelon affinis俗名:塭豆/豆仔魚
形態特徵:背有隆脊,脂眼瞼發達;除腹鰭為白色外,各鰭為橄欖綠至暗色。胸鰭基部無藍斑駁或黑點,腋鱗發達。
棲所與食性: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而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亦常侵入河川下游。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性,常成群洄游。

圖四.塭豆/豆仔魚
3綠背龜鮻Chelon subviridis俗名:赤目豆仔/豆仔魚
形態特徵:背無隆脊,眼瞼不發達。胸鰭基部無藍斑駁或黑點,腋鱗不發達;背鰭灰色;腹鰭白色;尾鰭為暗藍色鑲黑邊;胸鰭為黃色,基部具金黃色斜斑,且有藍色和黑色素胞聚集。虹膜有一金黃色環圍繞。
棲所與食性: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而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亦常侵入河川下游。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性,常成群洄游。

圖五.赤目豆仔/豆仔魚
4長鰭莫鯔Moolgarda cunnesius俗名:豆仔魚

圖六長鰭莫鯔/豆仔魚
形態特徵:背無隆脊,脂眼瞼不發達,背鰭基部上端具黑點,腋鱗發達;背鰭、臀鰭及尾鰭淡色而具暗緣;胸鰭淡色,胸鰭基部無色,但在基部的上端有一黑藍色的斑點。
棲所與食性: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而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亦常侵入河川下游。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性,常成群洄游。
三.如何分辨【烏仔、豆仔,粗鱗仔、紅目豆仔】?
台灣西部海域常被釣獲的鯔科有烏仔與豆仔魚;其中豆仔魚又可分為四種,分別是正豆仔魚、又稱為塭豆、尖嘴豆仔;粗鱗仔、紅目豆仔、豆仔〈長鰭莫鯔〉。
1.烏仔與豆仔/塭豆如何分辨?
烏仔的體型明顯大於豆仔魚,烏仔一般成魚可達70公分,豆仔魚的體長約10~30公分左右;烏仔的體背部較「平齊」,豆仔魚的頭部相對而言則較「尖」,因此塭豆又被稱為尖嘴豆仔,塭豆的背部有隆脊。
2.烏仔胸鰭基部的上半部有一個藍斑,豆仔魚則無。
3.四種豆仔魚的分辨方法
〈1〉塭豆:鱗片較細、平整服貼,背部有隆脊。沿海數量較少,索餌“龜毛”,常讓釣者揚空竿;肉質最佳。
〈2〉粗鱗仔:鱗片較大、摸起來粗糙,頭背部平整。沿海數量最多,最容易被大量的釣獲;肉質上佳。
〈3〉紅目豆仔:鱗片外翻、摸起來較粗糙,眼睛和體側略帶紅色。數量最少,常棲息鹽度較低的河口區“汽水域”,在不同的潮汐時段,常夾雜著吳郭魚、鯽魚同時被釣獲;肉質最差。
〈4〉豆仔〈長鰭莫鯔〉:胸鰭淡色,胸鰭基部的上端有一黑藍色的斑點。
※常見的辨識法
〈1〉體形:粗鱗仔跟塭豆與紅目豆的最大差異是:粗鱗仔身形比較肥短,塭豆比較瘦長,紅目豆仔的體型比較大,甚至可像烏仔丁(未成魚階段之烏魚)。
〈2〉體色:塭豆顏色較淺,粗鱗仔就較深黑色,一般釣客釣到的90%以上 幾乎都是粗鱗仔。
四.釣場、釣法與漁汛期
烏仔與豆仔的釣場範圍極廣凡是礁岩地形、礁沙混合區、砂泥底的河口區、近海沿岸、潟湖、港口、防波堤、水門、蚵棚、潮溝…..均有其蹤跡;在加上“牠”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的習性,就讓釣者無論是釣棚在底層、下層、中下層、中上層的釣組都能有所斬獲,又其食性很雜,舉凡使用南極蝦、蝦仁、練餌、烏格丸、萬能餌、土司麵包、絲蚯蚓、孓孑、鰹魚肉…..等都可以釣牠。
由於各地釣場環境的不同,釣法也不同,垂釣時因地置宜,才可望有好成績。
最佳漁汛期:白露〈陽曆9月8日或9日〉到冬至〈陽曆12月22日或23日〉,這一段時間的烏魚與豆仔魚又肥、又多,索餌意願又高,是垂釣的黃金期。
〈一〉浮標釣法
1短手竿浮標釣法:標點離岸很近、釣棚不深的釣場,釣者使用9~15呎的溪釣或池釣用的軟竿和止水型浮標的垂釣法。
2長手竿浮標釣法:在漁港或潮溝內釣豆仔魚,常採用18呎以上長手竿,用浮標的釣法
這兩種釣法依釣棚、水深與流速的不同,其浮標的調整方式有短子線雙鉤拖底、一鉤貼底一鉤離底、雙鉤懸底,長子線的雙鉤懸底等多種方式來垂釣。
當乾底潮前後或緩流時段以浮標釣法在垂釣底層的豆仔或烏仔時,因其有“拱食”的習性,因而顯示浮標在“頓點下沉”〈吸吞釣餌入口的魚訊〉的傳達和掌握正確的揚竿時機也就攸關釣況好壞的最重要因素了。
誘餌的使用必須配合“釣棚”,如釣底層與下層必需須使用比重大的烏格丸粒仔料或水產養殖用粒仔料,如釣中、上的烏仔與豆仔則必須使用比重較輕的誘餌粉。大量的使用誘餌會讓整群的烏仔與豆仔魚不願離去,多年垂釣經驗的累積告訴我們,唯有不斷的灑誘餌才是垂釣烏仔與豆仔魚的事。
3浮磯釣法:離岸較遠的磯岩或防波堤釣場,釣者常以輕型磯釣竿、長標,搭配紡車式捲線器,有的釣友甚至於會掛上誘餌籠釣組來垂釣。

圖七.誘、釣兩用的最佳絲蚯蚓/紅蟲餌料〈常見於彰雲嘉近岸釣場〉
〈二〉直感釣法
當近岸釣場水較深或流急時或複雜的蚵棚釣場,這種釣法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常使用6~7呎筏釣竿、配上牛車輪捲線器、採鉛錘最下方的「倒吊式」釣組,也可再掛上誘餌籠,以沉底置竿的方式來垂釣。
〈三〉空鉤擬餌釣法
這種釣法常見於西南部海域釣場,先在釣場撒下大量誘餌,再以成串發亮的空鉤在水中晃動釣取;當豆仔或烏仔魚在搶食誘餌時,常會將空鉤當成食物而瘋狂搶食,經常可以成串被釣起。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加入釣魚玩家(限中文用戶名[ID])
2

評分人數

    • 釣徒: 無私分享積分 + 12 聲望 + 2 玩家幣 + 12
    • 高雄阿文: 精品文章積分 + 15 玩家幣 + 15

謝謝阿丁師分享
歡迎興趣相投釣友加好友(訊息玩家釣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2050437492

TOP

感謝分享

TOP

感謝分享

TOP

感謝阿丁老師分享,小弟希望能否多幾篇筏釣黑鯛的技巧 感恩
吾之雙足踏出戰火 吾之雙手緊握毀滅

吾   名 羅喉

TOP

回復 5# 楊家豪
釣者無論是使用哪一種載具〈管筏、小船、舢舨、泡綿船……坐浮棚〉在蚵棚、潮溝、河口區、近海…..〉垂釣黑鯛,都不會脫離下列三種基本釣法
1.浮磯釣法
2.下錨沉底釣法
3.一支釣〈敲底弄釣法〉
釣場與基本釣法確定之後,才能依釣場環境來選擇釣組與釣餌在黑鯛的棲息泳層及釣棚來垂釣。
煩請告知您使用的載具、釣場環境….,想知道的釣法與技術。如此一來,我才能針對性的說明。
非常感謝您的回覆!

TOP

豆仔釣很久了
塭豆一直有聽沒有實際經驗
這一篇文章太好了

TOP

感謝分享
太難掙錢 , 只好放棄許多許多 . @_@"

TOP

本帖最後由 楊家豪 於 2014-9-17 15:45 編輯

回復 6# 黑鯛阿丁
阿丁老師 我目前都跑蘆竹溝(坐筏)跟箔仔寮(浮棚上方),想請教黑鯛吃餌時間與貢貢流時 該如何應對,小弟目前都是浮磯,釣場屬於深場,感恩

TOP

阿原來這麼多種~釣魚人的研究精神~讚!!!!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