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玩家FB社團、Line群組、Youtube頻道
返回列表 發帖
Facebook Plurk Twitter Google

“石斑”的種類與釣法之概述

一.石斑魚的分類地位與習性之概述
1.石斑魚屬於鮨科Serranidae,台灣目前鮨科的記錄為3亞科29屬119種(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2)。
性喜棲於岩礁、沉船、人工魚礁、海底洞穴、珊瑚礁或能隱蔽處,常在河川入海囗及沿岸礁岩、防波堤,都可發現;其幼魚常聚集於海島密佈之水域。為肉食性魚類又生性多疑除非經過馴餌或在非常飢餓狀態下,否則不會浮上水面搶食,通常會等餌料下沉一段 距離後才會游近吞食,並迅速游回隱蔽處,若遇餌料不適口或鮮度不良,會有再吐出棄食現象,若遇激烈刺激或撈捕也易將胃中食物吐出。台灣的石斑,其產卵期同通常在3~7月,雌雄同體:先雌後雄。
2.石斑的繁殖行為
平常石斑魚多半獨來獨往,只有繁殖季才看得到牠們成對出現。求偶時雄魚會出現短暫的婚姻色,並顫動身體以側面吸引雌魚的注意,如果雌魚願意,則會靠著游,再一起往水面衝,就在接近水面的一剎那間,雄魚和雌魚同時排出精子和卵子。受精卵孵化出來的仔魚,有一段在海洋表層漂流的時期,此時頭上會有延長突出的棘,來增加漂浮能力。一般而言,石斑往往聚集在特定的地點產卵,這些產卵場在繁殖季都應該嚴禁人為捕撈,予以保護。
3.會變性的魚
鱸形目中的鮨、鯛、隆頭魚、鸚哥魚等科魚類都具有「變性」的本領,有些是雄變雌,有些是雌變雄。牠們也可稱為「雌雄同體」,但多半不會同時成熟,也就是說不會同時兼具兩性的功能。鮨科起初全都是雌魚,等到性成熟後(約4~5歲),群體中的某些個體才變性為雄魚。雌、雄魚的外型、體色並無明顯差異,主要判斷方式為:生殖季時雌魚的腹部會膨大,而雄魚的身體則會比雌魚明顯地大很多。
4石斑魚屬於暖水性的魚類,它的種類約有400多種,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而具養殖經濟的魚種不到一半。目前在台灣發現的石斑魚種類,大約有三十多種,其分布的範圍廣泛,在台灣的各處海域皆能見其蹤跡,愈往南愈溫熱的海域,種類就愈多。
5石斑魚通常棲息於海底 ,偏愛礁岩地區及水底有消波樁或沉船的地方 ,因為這些地方牠才容易找到藏身的洞穴 。石斑魚的食物很廣泛,主要有蝦 ,蟹 ,小魚等 ,它幾乎什麼能吃的都不放過 ,為雜食性魚類。
6.石斑魚有鑽洞的習性 ,一中鉤便立刻死命的往水底的洞穴或凹陷處鑽 ,一但鑽入就很難再拉動它 ,所以釣中此魚 就應該迅速地拉離海底 ,因為海底是石斑最能發威的地方 ,一但遠離海底石斑魚就只能作困獸之鬥 ,牠無法如同其他魚類般的在水面頑抗 ,因為水壓的關係 ,石斑魚到了水面多半已無反抗的餘地,只好任人處置囉。
二.台灣西部海域常被釣獲的五種中、大型石斑
1.點帶石斑Epinephelus coioides紅點虎麻/石斑/朱鱠,漁民俗稱:紅點仔
形態特徵:頭部、體側及奇鰭散佈許多橘褐色或紅褐色小點;體側另具5條不顯著、不規則、斜的及腹側分叉的暗橫帶,第一條在背鰭硬棘前緣,最後一條在尾柄上。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棲所生態及分布:主要棲息於水質較混濁的沿岸礁區,亦常被發現於汽水域,幼魚則經常出現於砂泥底之河口域、沼澤區或潟湖。以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為食。台灣西部及南部海域最多

.圖一.紅點仔/點帶石斑
2瑪拉巴石斑Epinephelus malabaricus 石斑/過魚,漁民俗稱:黑點仔
形態特徵:頭部、體側、胸部、下頜腹面、口緣均具黑褐色斑點;頭部及體側另具白色斑點及斑塊之散佈。體淺褐色,有五條微斜之暗色褐帶,有時不顯著,腹側之帶有分叉之情形。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棲所生態及分布:棲所多樣化,舉凡珊瑚礁區、石礫區、潮池、河口區或泥沙底區,從水深0-150公尺處皆可見其蹤跡。以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為食。主要分布於北部、東部及南部海域。

圖二.黑點仔/瑪拉巴石斑〈圖片來源
3.鞍帶石斑魚Epinephelus lanceolatus俗稱:龍膽、倒吞鱟
形態特徵:稚魚體呈黃色,具三塊不規則之黑色斑,隨著成長,黑色斑內散佈不規則之白或黃色斑點,以及各鰭具黑色斑點;大型成魚體呈暗褐色,各鰭色更暗些。主要棲息於沿岸礁區,亦會出現於河口區。通常被發現於洞穴或岩縫間。以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為食。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棲所生態及分布:主要棲息於沿岸礁區,亦會出現於河口區。通常被發現於洞穴或岩縫間。以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為食。主要分布於東部與墾丁海域。但最近二年在西部海域的沿岸與外海的沉船卻經常傳來釣穫野生龍膽的記錄。

圖三.龍膽/鞍帶石斑-稚魚

圖四..龍膽/鞍帶石斑-成魚
4青石斑Epinephelus awoara俗稱:土斑、中溝、罔仔〈澎湖〉
形態特徵:頭部及體側之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部則呈金黃色或淡;體側具4條暗色橫斑,尾柄處亦具1條橫斑,另在頭頸部具一不明顯之橫斑。頭部及體側散佈著小黃點;體側及奇鰭常具灰白色小點。背、臀鰭軟條部及尾鰭具黃緣。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棲所生態及分布:主要棲息於水深10-50公尺處之石礫區或沙泥區海域,幼魚則常出現在潮池區。以魚類與蝦類為主食。親魚適合產卵的水溫為23.2-23.4℃,鹽度20-34 ‰,產卵期在6、7月份,通常在傍晚6到 8時進行產卵,為分批多次產卵型,受精卵約在27小時後孵化成仔魚。主要產於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圖五.土斑、罔仔/青石斑
5赤點石斑Epinephelus akaara俗稱:紅斑格仔/朱過
形態特徵:體灰褐色;頭部、體側和奇鰭上散佈小型橙黃色、紅色或橘色斑點;體側另具6條不顯之暗橫帶。背鰭基底具一黑斑。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棲所生態及分布:暖溫性中下層魚類,多生活於4~30m的岩礁底質的海域,大多單獨生活,除到了每年夏季才會大量聚集進行繁殖產卵。稚魚具高度洄游性。肉食性,主要攝食魚類和蝦類。台灣北部、東部及南部產量甚豐。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將此魚種列入為《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瀕危」類別,若不停止過度捕魚及生態環境破壞,有可能令本魚種走向「極危」類別,繼而绝種的命運。

圖六.紅斑格仔/赤點石斑
三.如何垂釣石斑?
〈一〉石斑的習性、漁汛期、釣場與釣法
1.石斑的習性與漁汛期
石斑魚屬暖水、底棲性魚類,喜歡定居,不做長距離洄游,只是隨潮水和溫度的變化做深淺垂直移動,一般不離開它所棲息和捕食的海域。石斑魚口大、牙細尖、性情兇狠、喜吃活食。但懼風、怕浪、喜靜、喜暖。3~7月因為其繁殖期,且有較明顯的漁汛期,會有群聚性和較強烈的索餌意願。可選擇風微浪小,水質清澈的岩礁地區,於背流的緩流區在礫石和礁叢之間下鉤,才能釣到石斑魚。石斑魚在暮春和夏季會移居到淺水區,只要海水已轉清或為南風或偏南風4-5級陣風7級的好海象,則必出現較大型石斑“瘋咬”的釣況。但從晚秋至早春的低水溫期間因石斑魚會藏身於深水礁洞內,這個時候就很難再釣到了。
2石斑魚的索餌與棲息特性
石斑魚很有趣的特點:
〈1〉當第一次未鉤到牠,別的魚在這種情況下,拼命逃跑而不回頭,但石斑魚不會逃,如釣者繼續下竿或事隔幾天之後,它也會照吃不誤。〈筆者曾有一次使用斤重的章魚釣餌被一條約3斤重的石斑整整搞了2小時、才將牠收服。
〈2〉如果在某處釣到一條石斑後過幾個星期或大潮汐再到該處又會有一條石斑藏於其中。釣石斑魚選點極為重要,有許多新手常埋怨石斑魚難釣,筆者認為可能是他們釣點沒選對或釣法不得當。只要找對釣場及有足夠的標點來更迭,相信漁獲是可期的。
3釣場
石斑棲息釣場標點,如近、外海的天然礁岩、沉船、人工魚礁、位於沙泥底質層海域的“細瀨”或“礫石區”,近岸的河口區、堤防、港口、磯岩、蚵棚、潟湖等。唯水深在20米以下的淺場釣場,通常被釣獲釣到的石斑以10斤以下的小斑居多。
4釣法
〈1〉以魚訊的傳達方式可分為
A竿釣法
B手擒仔
〈2〉以載具與釣場標點的不同可分為
A船釣;搭乘海釣船至石斑的棲息處來垂釣,常以放流釣法或下錨釣法。
B.舢舨、小船一支釣:常以放流釣法或頂流釣法來垂釣。
一支釣對象多為高經濟價值魚類。因為底部多亂石礁岩或障礙物或沈船,而石斑、嘉鱲魚及笛鯛…等魚類多藏匿在此,漁民無法下網,故採用手擒仔或用船釣竿或較粗的魚竿等。類似一般船釣釣法,但另成一派系
C筏釣:常以下錨沉底釣法,或將管筏繫綁於蚵棚上來垂釣。
D岸邊弄釣法或拋竿沉底釣法:釣友俗稱的前打釣法或捅釣法。
「釣法-影片推薦」
1船釣石斑:http://www.youtube.com/watch?v=hHGZ8qv7yDo
2舢舨-手擒仔釣石斑:http://www.youtube.com/watch?v=U-Jhz8xIJqE
3.岸邊-前打釣法: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xOTQyMTky.html
5釣組
〈1〉透零或短子線的單鉤釣組:這個釣組多用於淺水釣點,水深一般在10公尺以內的近岸處,鉛重從咬鉛到2兩重的棗型中通鉛。
〈2〉.散尾單鉤釣組:釣點水深超過10公尺,或者是水流較為湍急,或是使用大型活餌來釣大斑。其子線長度約1.5~2.5潯,鉛重從2兩重的棗型中通鉛到2斤的鐵條。石斑魚的口大、攝食凶猛,盡量選用號數大的釣鉤與釣線。
〈二〉釣餌與釣組的搭配
1石斑魚的種類頗多,體型大小也各有差別。牠們會把獵物吞噬,而不會用口把獵物逐片撕開。牠們習慣等待魚、蝦、章魚、螃蟹、龍蝦等獵物靠近,而不會在廣闊的水域追逐獵物。由以上的論述,如要釣大型石斑則以章魚、螃蟹等大較大活餌當釣餌,且要使用大鉤、粗線才足以應付;如要釣小型石斑則以小型沙蝦、槍蝦、蝦猴、蝦姑當釣餌,也無需使用使用大鉤、粗線就足以應付了。
2.垂釣石斑的常用釣餌:
〈1〉頭足類釣餌:章魚為專釣大石斑的最佳釣餌
〈2〉活魚釣餌:竹莢魚、花身雞魚、石鱸…豆仔。
〈3〉螃蟹釣餌
A.大型蟹類:遠海梭子蟹、紅星梭子蟹、紅蟳、石蟳仔
B.小型蟹餌:青蚶、沙馬仔、薄仔
〈4〉4蝦類釣餌:沙蝦、白蝦、斑節蝦、草蝦
〈三〉潮汐與標點之掌握
石斑魚的弄釣方法與垂釣潮汐的時段和標點的相關性
1.當流緩時,石斑會在瀨前、瀨的左右方、甚至於“瀨”的上方來搶餌;當流急或超過其活動的臨界流速時,則會躲在瀨後的緩流凹陷區,靜待食獵物自動送上門甚或停止索餌。
2石斑其最佳的索餌時段是在乾底返潮及滿潮剛轉退潮,當潮水較緩流或靜流的黃金時段。
垂釣時要記得把蟹餌拉離底部1潯至3潯高度〈我的方法是視釣棚、底部“礁”的高度、子線長度與潮速的快慢來作適當的調整〉。有魚訊時,不必急於提竿,須耐心等候讓魚兒有充足的時間把蟹餌完全吞食入口。
〈四〉垂釣石斑的操作技巧與要領
1.泳層與釣棚之掌控
通常石斑會在海底底層與中下層活動,依筆者的垂釣經驗從貼底到離底6公尺的釣棚均會來索餌,水流越緩、水質透明度越高,則其釣棚的範圍就越大。
2.“叩底”與掛底
“叩底”是垂釣底棲性魚類的最基本技巧,因石斑常棲息於粗瀨或淺瀨的釣場,釣者如缺乏叩底的技巧,必掛底連連!
台灣漁民或資深釣友習稱“試地、敲底、探底”的垂釣技巧為叩底(khaudeˋ)。
“試地”是現代詞,也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保持魚餌與海底之距離。因水底下的地勢或岩石而產生高低差異,及船筏受到水流影響移動,故需要不時將釣線放鬆或拉緊,以測試水深及流速和流向,來保持釣餌和海底的距離以確保對象魚棲息的泳層與釣棚來垂釣。
3“叩底”的動作與流程
船筏在頂流〈蓋流〉或放流釣法垂釣時,釣組會隨水流漂過釣點和海底上的“瀨”,海底的“瀨”有高、有低,當船筏在“大瀨”上漂過時,魚鉤會十分容易掛在“瀨上”;通過「叩底」這個動作來調整釣線離底的長度,可減少釣組掛底的機會。
「叩底」的第一步動作就是將捲線器的魚線放鬆,讓鉛錘放到海底後來調整釣線的長度,再把釣線拉起半潯至一潯以讓釣餌離底的狀態。
而「叩底」這個動作往往令到初學者感到沮喪,因為試地是要按照釣點底部“瀨” 的高低及分佈情況,船艇漂流的速度來決定,當中並無一個準則,要靠釣魚者的經驗來決定。對於初學者可通過觀察船老大或其他有經驗者,跟上他們「叩底」」的時間及頻率來作減少魚鉤掛底的機會
4到底是魚訊還是掛底?
“叩底”全靠經驗累積對於一位海釣的初學者在“叩底”的過程中,常會遇到的情況是判斷錯誤而把魚鉤掛底誤為釣到大魚,戮魚後無魚釣上來但釣餌依然完整無缺,經常地出現這些情況難免會令人感到尷尬。其實這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過程,每一位釣魚者都曾經歷個這階段,有時一個有經驗的釣魚人也有失手的時候。
5.如何解決對於魚訊與掛底的判斷?
〈1〉可先使用沒有子線的「透零釣組」在淺場釣場垂釣。
如前打釣法用於堤防或近岸流溝釣場,舢舨、管筏或泡棉船、波特船等小型載具在蚵棚、近海釣場的弄釣法。
〈2〉相信釣者在使用透零釣組一段時間之後,就能很快的分辨竿尾或釣線傳上來的訊號,究竟是有魚在食餌或者是釣鉤碰到“瀨”或石頭,釣到大魚或者是魚鉤掛底。
對於初學者,可先使用半潯子線作為開始,待掌握到魚訊後,再漸次增加長度至一潯至二潯的子線,以使用大鉤、大餌來垂釣棲息於地形較複雜、水較深、流較急的沉船、人工魚礁、粗淺瀨…等釣場的各種中、大型底棲性魚類。
註:1潯約180公分
6.晃餌要領
石斑魚的視覺衰退,對餌的尋覓反應遲鈍。手擒線釣或竿釣時,應採取探釣的方式,不斷地反復提拉釣線,以餌的動感來引起魚的注意:但使用長子線及大活餌的釣組,則不必提竿或拉線來晃餌。
〈1〉透零釣組:當鉛錘觸底後,將釣餌提起離底約20公分再緩慢的放下直到觸底,不斷的重覆此一動作。
「子線的長度,決定釣棚的位置與提竿或提線的高度」
〈2〉短子線釣組:當鉛錘觸底後,視子線的長度將釣餌提起離底的高度與子線的長度相同;如子線長50公分則將釣餌提起50公分,也就是在貼底與離底50公分的釣棚來晃餌。
〈3〉長子線釣組
A.子線長度多少,就將釣餌提高多少來晃餌。
B子線長度多少,就將釣餌提高多少,但不晃餌;例如子線長度2潯,當鉛錘觸底後、隨即將釣餌提起離底2潯後,就不再有晃餌的動作。這種釣法常用於活動力很大又醒目的釣餌〈如活章魚或花身….等活魚釣餌〉及借助水流的力量一同將釣餌“活化”,讓活餌在離底與離底2潯的高度〈有時會更高〉的釣棚範圍內活動以吸引石斑來搶餌。
7.魚訊之掌握與揚竿時機
石斑魚因口大且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上下頜兩側齒細尖,因而造成石斑魚的咬餌有先叼及咬住獵物後吞餌的習性,當石斑向魚餌發起攻擊時會先叼、咬餌及銜鉤後會急速後退。此時釣者雖手感明顯或見竿尾明顯下壓,此時卻不宜收線和揚竿〈僅處於叼、咬、拖餌的階段〉,應再讓線或將竿下壓等待傳來更強烈的魚訊反應後〈石斑已轉口吞餌〉才能揚竿作合。
-延伸閱讀-
雲林外海「柴窟釣場」石斑釣法概述
1放流釣法
放流式釣法在放下水帆,利用弄釣竿晃餌的釣法是讓釣船流經這些「魚窟」標點來釣取石斑和其它底棲性魚類。因其釣餌大都以中型的沙蝦為主,在釣餌不夠大及在石斑魚窟標點上能停留的時間不夠長;因此之故,被釣獲的石斑大都是1~2斤的青石斑或紅石斑,5~6斤的馬拉巴石斑及點帶石斑為主,很少有機會釣獲10斤以上的中、大型石斑。
2頂流釣法
每年的3~7月,擁有職業極級身段的船長則多採頂流釣法、使用手擒仔釣組、以章魚或遠洋梭子蟹、活魚當釣餌,專攻10斤級以上的中、大型石斑。雖然釣石斑的活餌種類很多,但因為章魚與螃蟹通常只有底棲的石斑會索餌,不易引起其它魚類的興趣。尤其是想釣到大型的石斑魚就要使用較大型的梭子蟹〈花腳柿〉或章魚來當釣餌。一些職業的釣友,利用魚探機協助尋找、設定「魚窟」後,在石斑的漁汛期,每天出門就是到魚窟探訪,當石斑索餌潮汐已到,在下竿後10~15分鐘不見動靜就會移到下一個魚窟,很少只鎖定一處標點「守株待兔」。
石斑其最佳的索餌時段是在乾底返潮及滿潮剛轉退潮,當潮水較緩流或靜流的黃金時段。依資深船長的經驗,大石斑在停潮時索餌情況較佳;為了降低大石斑魚的警戒心及避免釣組被礁石卡住,一般在六輕外海淺層區釣場都將釣組離底約2至3公尺,讓約5公尺的子線能讓活餌在海底從容走動,引起穴中石斑的注意。職業釣友一天如拉上五、六尾五斤以上的石斑或一、二尾20斤以上的大石斑,就可以豐收返航了。
目前在海上釣獲的野生石斑每台斤約300元,價錢非常穩定。已經熟識門道的船長看到其他釣友從遠處駛來,常會趕緊的收拾工具、迅速駕船離開標點,以免秘密釣點曝光。
早年,筆者在外海垂釣各種底棲性魚類時,如遇體型較大的石斑〈15斤以上〉來索餌,最先是斷線,換成較大的魚線就斷竿〈弄釣竿或鮸魚竿〉;就在斷線與斷竿之間,折騰了好長一段時間,著實浪費了不少時間與金錢,也帶來了更多的懊惱與不甘心。直到學會了【手擒仔釣大物】的技巧之後,才發現釣大石斑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加入釣魚玩家(限中文用戶名[ID])
2

評分人數

    • 釣徒: 感謝分享積分 + 12 聲望 + 2 玩家幣 + 12
    • 青鳥: 精品文章積分 + 15 玩家幣 + 15

請教阿丁老師:

小弟最大的困惑是採用放流釣法時,在晃餌的過程中有感受到石斑來咬餌,但船本身是處於流動的狀態,此時將竿先壓低後,竿尾已經沒有持續就餌的抖動,這種狀態是不是表示說船隻因為水流的關係,已經偏離該隻石斑之巢穴,遇到這種情形該如何反應?
另外,海底地形高低起伏,有時候會有叩底的感覺,有時候沒有,此時,我採用的方式是放開捲線器煞車,放長母線,等重新感受到叩底時,再捲回母線,請教此法可行嗎?
另外就是針對釣餌的部分,小弟因為在台北工作的關係,都在淡水海域做釣,當地都採用活蝦,有此一說,因為在海底時,活蝦的雙眼會發亮,成為黑暗中石斑的吞食標的,採用死的白蝦相對的效果就差很多.

還請老師解惑,謝謝!

TOP

看了這些船釣筏釣的影片
真令人羨慕阿
歡迎興趣相投釣友加好友(訊息玩家釣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2050437492

TOP

回復 3# 藍劍
台西外海石斑的釣況,有時會比影片中的釣況來得更好!只是網站上,根本不會再有石斑釣況報導。

TOP

回復 2# 林內張
1.石斑的索餌魚訊是:竿尾先大幅度的上、下抖動1-2次,緊接著竿尾會大幅度的下凹或插水,甚至於持竿的手臂也會被往前、往下拖動。
2.釣餌是否太大?石斑太小?
3.確有魚訊,是否已經偏離該隻石斑之巢穴,可在有索餌魚訊的標點長、寬各約20公尺的範圍內利用魚探機的畫面來搜尋底部的底形是否有“瀨”的凸起物?如有,那幾乎可以確定是石斑來索餌。〈魚探機上的經緯度其每秒是1.85公尺,非常精密〉。
4.紡車式捲線器要用於放流或頂流釣法來感覺“叩底”及配合提竿晃餌的動作,是一項很困難的動作!如水不深,未超過40公尺,建議使用牛車輪捲線器;水深超過40公尺,則建議使用手擒仔釣。
5釣小斑用沙蝦或蝦猴均可,釣大斑用螃蟹、活魚或頭足類釣餌。
大部分的魚類都是近視的!晃動釣餌或活動中的釣餌所產生的水流聲音與壓力來刺激魚類的側線及聽覺器官,才是讓魚類找到釣餌位置的最佳方法。

TOP

感謝分享

TOP

回復  藍劍
台西外海石斑的釣況,有時會比影片中的釣況來得更好!只是網站上,根本不會再有石斑釣況報導。 ...
黑鯛阿丁 發表於 2014-9-22 22:14


阿丁師
偶慢慢能體會到某些部份是需要低調作釣
過一陣子工作空檔計劃來去考船員證

TOP

TOP

感謝分享

TOP

感謝分享經驗 學習很多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