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2386
- 聲望
- 23
- 玩家幣
- 12019
- 閱讀權限
- 100
|
午仔的胸鰭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的鰭條不分叉,而下部的鰭條會有3至8根的游離絲狀軟條,為此種於分類的主要依據。午仔的中文名稱為馬鮁,台灣出產有三種:小口馬鮁、四絲馬鮁、五絲馬鮁。 午仔魚在中南部地區,2、3斤或人工飼養上市斤級體型的稱為「午仔魚」,7斤以上的大午仔魚俗稱為「竹午」或「大竹午」。
小口馬鮁:學名Polydactylus microstomus
鰭條有五枚,口部較小,體型最小,俗稱午仔白、臭耳聾午。最大體長25cm;胸鰭短於頭長,下側位,上部胸鰭條皆分叉,下部具有5枚游離之絲狀軟條;尾鰭深叉,上下葉不延長如絲。體背部呈灰綠色,體側銀白;前端側線具一污斑。各鰭灰色而略帶黃色。主要棲息於沿岸或淺的大陸棚砂泥底質地形環境。喜群棲性,常成群洄游,有季節洄游之習性,會隨著漁期到來而大量湧現。以蝦、蟹、魚類及蠕蟲等底棲生物為食。利用流刺網、底拖網、定置網及釣具等漁法捕獲。
-釣場與釣法-
每年的4~5月會大量的洄遊進入蚊港溝與濁水溪出海河口區的近海釣場。釣友可搭乘大管筏以下錨沉底釣法,可將帕頭與沙梭一倂釣獲。視水流情況來更換鉛錘重量,當流急時使用倒釣組,流緩時使用散尾釣組:其釣組的組合與釣帕頭相同,釣餌可用海蟲或蝦肉。
四絲馬鮁:學名Eleutheronema rhadinum
鰭條有四枚,俗稱老午或竹午,最大體長74cm;船釣“瀨區”的主要對象,是最高級的珍品。胸鰭中長,下側位,胸鰭條皆不分叉,下部具有4枚游離之絲狀軟條,為本種主要特徵之一。體背部呈灰色,體側銀白;胸鰭基部上緣有一黑色斑點。各鰭灰色,背、尾鰭具黑緣;胸鰭鰭膜為黑色。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地形環境,包括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皆可見其蹤跡。喜群棲性,常成群洄游,有季節洄游之習性,會隨著漁期到來而大量湧現。以蝦、蟹、魚類及蠕蟲等為食。每年秋末至初春是主要漁期季節,可利用流刺網、底拖網、定置網及釣具等漁法捕獲。肉質細緻鮮美,為高經濟價值魚種,清蒸是最適宜的烹調方法。
-釣場與釣法-
職業級殺手專門在東北季風開始吹一段時間之後,在河口區、大流溝蚵棚區釣竹午或農曆年前後一個月,在濁水溪出海河口區與六輕工業港交接處的防波堤壁、肉粽區、礁岩區來弄釣大竹午〈尤其以鋒面或是冷氣團過後.海水顏色開始變清時最佳〉。以大活蝦當釣餌,採單鉤長子線弄釣組,弄釣棲息於中、上層水域的竹午〈追捕成群的青鱗魚〉。到釣場,引擎要熄火,僅能使用無聲音的電動擄或人力搖擄來操控釣船,否則會把魚嚇跑了。
五絲馬鮁:學名Polydactylus plebeius
鰭條有五枚,體俗稱午仔,平均長約25~50公分,最大體長45 cm;灘釣的主要對象。水產養殖的均屬此種,一般不會超過2台斤。胸鰭長於頭長,下側位,上部胸鰭條不分叉,下部具有5枚游離之絲狀軟條;體背部呈灰綠色,體側銀白;前端側線具無污斑。各鰭灰色而略帶黃色。主要棲息於沿岸或淺的大陸棚砂泥底質地形環境。喜群棲性,常成群洄游,有季節洄游之習性,會隨著漁期到來而大量湧現。以蝦、蟹、魚類及蠕蟲等底棲生物為食。利用流刺網、底拖網、定置網及釣具等漁法捕獲。肉質細緻鮮美,為高經濟價值魚種,清蒸是最適宜的烹調方法。
-釣場與釣法-
每年的4~6月會進入雲林蚵棚釣場與台西離島工業區、六輕工業區..等近海海域,近年來因此種魚兒已相當稀少,通常釣友不會當成主要對象魚來垂釣。多數的五絲馬鮁是在垂釣沙梭或帕頭時,偶而被釣獲。
圖一 小口馬鮁
圖二 四絲馬鮁
圖三五絲馬鮁 |
-
2
評分人數
-
-
高雄阿文:
感謝分享積分 + 8
玩家幣 + 8
-
阿呆:
感謝分享積分 + 8
玩家幣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