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魚兒會在哪裡“索餌”?-淺談「泳層與釣棚」
[打印本頁]
作者:
黑鯛阿丁
時間:
2014-9-11 12:27
標題:
魚兒會在哪裡“索餌”?-淺談「泳層與釣棚」
一.泳層
指各種魚類迴游、棲息、覓食….,等活動的海域深度層面;通常將魚類分為中、上層魚類及底棲性魚類。.
凡是搭乘海釣船出海垂釣的釣友一定會有這樣的經驗,在釣船到達釣場時、船長通常都會下達一個指令:「請在幾公尺深垂釣」或「離底幾公尺垂釣」兩種;即是說魚類的泳層有兩種,然後釣者再去探究離水面多少,及離水底多少。
第一種是從水面將釣組與釣餌沉入幾公尺的意思,第二種是從水底往上算起將釣組與釣餌拉高離底幾公尺的意思。第一種指令就是明顯的告訴釣者,我們將垂釣的是泳層位於中、上層海域的魚類,如鯖魚、馬加、白帶;第二種指令就是告訴釣者我們將垂釣的是泳層位於底層海域的魚類,如石斑、黑喉、馬頭。
二.釣棚
「釣棚就是魚類索餌的泳層」
垂釣者在垂釣時將釣餌投入海中所設置的停留位置,各種魚類因其覓食活動的泳層不同也導致了各種不同魚類有各自不同的釣棚。
釣棚就是釣餌留在水中的位置,簡單的說就是掛有釣餌的釣組的長度,它跟魚類的泳層是息息相關的。釣魚當然要知道魚會棲息何處及在什麼深度會索餌,例如垂釣底棲性魚類的石斑、黑鯛或石首魚科的鮸魚、春子…..,牠們會從貼底、近底到離底會索餌的高度有多少?那麼,這個高度就是“牠”的索餌泳層,也就是釣友常說的釣棚。
三.泳層與釣棚之關係
垂釣過程中,熟悉主要對象魚的泳層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泳層是確定釣棚的依據;釣者無論是從事船釣、筏釣、浮游磯釣,或是路亞釣、拖釣….等,釣棚無疑的都會影響魚獲和如何選擇垂釣對象魚的最重要因素。
-延伸閱讀-
路亞釣:
路亞一詞來自於「LURE」的譯音,是引誘的意思,是一種以現代科技輔以人類智慧的新興釣法,也有人稱作為假餌釣、擬餌釣,由於必須比其他靜態釣法,更充分將環境、氣候、魚類習性等因素加以綜合考量,才能在自然環境中透過操作,使假餌能發揮引誘對象魚覓食的作用,從某個程度上來說,也就是作到真正的『以假亂真』。
拖釣:
所謂拖釣是指在海洋水面用快艇拖釣大型掠食性魚類的方法。它不同於船釣中深海緩慢拖釣中下層魚類的方法。拖釣對象為表層回游性的魚類,諸如旗魚、鮪魚、鬼頭刀魚等。
〈一〉魚類的泳層分類與釣棚
1上層魚類:基本上都在水面下50公分到3公尺的範圍內活動與索餌,如馬加、鬼頭刀….。
2中下層魚類:可從離底50公分的高度到水面下50公分的範圍內活動與索餌,如鱸魚、梭魚….。
3下層魚類:多在離底高度50公分的範圍內活動與索餌,如黑鯛、石鱸、石斑、鮸魚…..。但對於棲息在沉船、人工魚礁的大石斑、鮸魚其索餌的離底高度有時可達5-8公尺。
4底層魚類:多數情況下,通常其索餌的離底高度不會超過30公分,如比目魚、沙梭…。
5多泳層魚類:從貼底到水面下50公分的範圍內活動與索餌,如烏魚、豆仔魚、竹午。
〈二〉影響泳層改變的因素
泳層非一定值,而是一個可改變的略值或範圍。可讓魚類泳層發生變化的環境因素很多,這些環境因素包括了天氣、季節、底質、底形、水溫、鹽度、潮汐、水流的流速與流向、海水透明度、餌料的種類與分布…...。
例如,台灣西部海域河口區釣場的鱸魚就季節而言,其泳層常出現「春夏高、秋冬低」的現象,主導鱸魚泳層的改變是受水溫的影響:泳力較差的底棲性魚類,如石斑,在無流或緩流的乾底潮與滿潮前後,常會離底或竄起相當的高度來搶餌,讓人有飢不擇食的感覺,石斑這種泳層的改變是受潮汐水流改變;又如在浮磯釣法中使用比重較輕的誘餌,可將棲於底層的黑鯛跑到中、下層的泳層來搶餌;又如冬末春初的大竹午〈四絲馬鮁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常為了追捕水面下青鱗魚而上升到水面下1公尺來索餌;特殊的海底底形及人工的海底構造也會造成魚兒泳層的改變,例如,鮸魚其泳層通常離底不會超過1公尺,但卻會在高達6公尺的魚礁上方來索餌;多數的日行性與視覺為主的魚類,當海水水質的透明度愈高則其活動與索餌泳層也跟著提高。
〈三〉釣棚問題之探討與運用
當釣友瞭解上述不同魚種的基本泳層及其影響因素之後,接下來我們就可進一步的討論釣棚的問題。
如何確定釣棚?
關於釣棚的確定有兩個基本準則:一個是以海底為基準,一另個是以水面為基準。
當釣取大部分下層魚與底層魚類時,應以海底為基準,例如,前打釣法、一支釣、下錨沉底釣法、蚵棚浮磯釣黑鯛;當釣取上層或中上層魚類時,應以水面為基準,例如,浮游磯釣黑毛、擬餌釣馬加〈日本馬加鰆Scomberomorus niphonius〉、拖釣土魠〈康氏馬加鰆Scomberomorus commerson〉。
常見的幾種釣法與釣棚之調整
1浮標釣法
浮標釣法確定釣棚的辦法是通過浮標以下的線組,其中包括母線與子線的總長度來實現。其理論上的釣棚是浮標到釣鉤的垂直距離,或海水深渡減去此段距離,但多數情況下海流的流速會使釣線打斜,因而讓理論數值與實際數值有一定的誤差值,對同一釣組而言,海流越強則釣線斜度越大,誤差值也就越大。在以水面為基準來確定釣棚時,斜度越大,釣棚的實際值就越小〈釣組上浮較靠近水面〉;在以海底為基準來確定釣棚時,斜度越大,釣棚的實際值就越大〈釣組上浮離水底較遠〉;這兩種狀況都會讓釣餌脫離了釣棚。
如何減少釣線打斜所造成的釣棚誤差
〈1〉當海流太強時,選用浮力較大的浮標,相應地增加鉛錘的重量。
〈2〉浮游磯釣時,子線上咬鉛的大小和位置也會對釣棚產生很大的影響,咬鉛越大,位置越靠近魚鉤,則釣線會被拉的越直而讓釣棚的誤差值就越小。
當然,絕不能只靠減少釣棚的誤差,而忽視了釣線的狀態,不管什麼情況下,應首先確保子線處於自然傾斜的狀態,對於彎折、扭曲的子線,魚兒是存有戒心,不會索餌的!
2置竿沉底釣法
用置竿沉底釣法來釣取中下、下層、底層魚類時,釣棚的控制是通過調整子線固定的位置至底部鉛錘的距離和子線的長度來實現的。
子線固定的位置越高、子線越短,則產生的釣棚越大;反之,子線固定的位置越低、子線越長,則產生的釣棚越小。這種釣組的情況一但確定後,拋竿的距離和海流的強度便是決定釣棚理論組與實際組誤差的兩個主要因素。
拋竿的距離越大,釣線與海底的夾角越小,則釣棚的實際組越小,反之越大。海流越強,子線會被海水沖帶的越平,則釣棚的實際組就越大,反之越小。因此,當海流較小時,為了確保足夠大的釣棚,可採取以下的兩種措施:
〈1〉不遠坄,將釣組從船筏前或船筏前入水,當鉛錘觸底後,讓釣線儘量保持垂直的狀態。
〈2〉減短子線,提高子線固定位置;當然,也有一定的限制,子線過短,會影響上鉤率,一定不能短於20公分。
〈3〉在子線上加一小浮球,讓釣餌浮起來以增高釣棚。
當然,並非任何時候都是釣棚越高越好,在釣取某些底層魚類時,如比目魚、嘉鱲,我們就需將釣棚盡可能控制在較低的位置,甚至於有時還必須讓所有的鉤子都著底,這時,釣竿最好不要高高的豎立於船、岸上。
3放流釣與頂流釣法
俗稱一支釣,這二種釣法為船筏釣最常使用的釣法,均可使用竿釣與手擒釣法,其操作方法是將鉛錘觸底後再提起一段距離,釣棚全靠所提起的釣線長度所控制。有經驗的釣者會根據所釣的對象魚與海流的強度,風力大小,水深等因素,來確定釣線提起的幅度,又可判斷出在釣什麼魚。
釣棚,在這二種釣法中,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值,若控制不好,難以有裡想的漁獲。在風與流與水深與船隻動力的多重影響下,要想對釣棚能有較精確的控制,還應考慮到船長控船技術的高低,釣線的粗細和鉛錘的大小,活餌的種類與大活動力的高低對釣棚的影響,當水較深或海流達到一定的強度後,較粗的釣線和較輕的鉛錘會延遲鉛錘的觸底時間,讓釣線的斜度變大而使釣棚的實際值變小,這時可更換較細的釣線與較重的鉛錘來改善釣棚的實際值。
〈四〉如何計算水底下的釣棚數值
當海流強度足以將子線沖平時,子線的長度將不再對釣棚有任何影響,此時釣棚的判斷可以通過母線與水面夾角的大小來估算。例如,一條子線固定在離鉛錘1公尺處位置的釣組,鉛錘處底後,母線與水面的夾角假如為45度,則可估算出此時的釣棚為50公分。這一夾角越小,釣棚實際值偏離子線固定距離的誤差就越大。因此,釣竿所架設的高度也會對釣棚的實際組有所影響。
作者:
深情
時間:
2014-9-11 18:59
感謝分享
作者:
嘉義阿殘
時間:
2014-9-11 20:44
很實用的講解!!!對我們新手很有幫助!!!感謝!!!
作者:
隱刀
時間:
2014-9-11 22:05
感謝分享
作者:
阿順a
時間:
2014-9-11 23:56
感謝大大分享!
作者:
邱根憲
時間:
2015-1-13 20:57
感謝分享 學習很多
作者:
山海釣遊者
時間:
2015-1-13 21:08
讚啦!!這篇文章相信對我的海釣知識有著莫大的幫助~
感謝無私分享~
作者:
蘇彥宇
時間:
2015-1-14 01:11
感謝前輩分享!!!
晚輩受用無窮!!!!
作者:
張家瑋
時間:
2015-1-19 07:31
感謝分享
作者:
雪人
時間:
2015-5-5 10:34
非常棒的說明,但還需要多經驗才能了解~
作者:
林象
時間:
2020-4-8 15:48
感謝分享
歡迎光臨 釣魚玩家 (http://fishingplayer.com/)
Powered by Discuz! 7.2